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 洪海英
【专题立意】:以本地史切入,构建通史体系,实现地方通史与中国通史对接。
【史实梳理】:武汉变迁大事年表
古代 | 重大事件 |
源头 | 长江流域发现的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盘龙城遗址 ,反映了商代(前16-前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 |
春秋战国 | 属楚国管辖,是楚国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 在今汉阳兴建了却月城和鲁山城,223年东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 |
唐朝 | 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所在地。 |
元朝 | 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 |
明朝 | 汉水改道,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了汉口,“三镇鼎立格局”形成。 明朝中后期,汉口镇崛起,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
近代 | |
1858 | 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10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 |
1861 | 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 |
1889 | 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89—1907)开展湖北新政,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大兴实业;编练新军;开设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客观上促进了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了造纸厂、面粉厂、制皮厂等等,1901年以后陆续推动官营民用工厂民营化,鼓励兴办私营工商业……张之洞的这些措施使武汉成为长江沿岸的大城市之一。 |
1906 | 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 |
1911 | 辛亥革命爆发,武汉成为革命中心,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22 | 二七大罢工遭吴佩孚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
1927 | 1927年初,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2月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4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会议为生死关头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
1938 | 6月至10月武汉会战。10月25日,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不仅但它极大地消耗了日军,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而且掩护了国民政府工业设施和学校的西迁,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
1949 | 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
现代 | |
一五计划时期 |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面施工 |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连,京广铁路就此贯通 |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100余名。1989年起,汉正街市场销售额突破7亿元,成为名闻全国的“全国第一街”。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的窗口和风向标。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第一站来到武昌。同年,武汉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 |
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享受沿海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
【必备知识检查】
(一)明清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 |||
阶段总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 |||
具 体 特 征 | 政治 | 经济 | 思想文化 |
③对外政策逐渐走向。 | 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A农业: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化,并出现了生产区域;(江浙) B手工业:明中叶后,手工业超过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商业:区域间发展较快;货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 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晋商、徽商等)出现;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 大量涌现。 ②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承古萌新:
②成为文化主流,文艺化趋势加强; ③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未完成向的转变。 ④出现,西方传教士东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 |
晚晴三次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代表人物及中央机构、内容、影响。
1898戊戌变法:背景、过程、失败的原因、意义
清末新政(1901—1911):背景、过程、影响,思考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互关系。(学案+《优化探究》P112-1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问题聚焦】
(一)“一条街与一座城”——汉正街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
材料1 明清两代,汉口所在的湖广地区是全国前三的商品粮基地。“苏湖熟,天下足”,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成为许多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充裕的粮食也为汉口解除了后顾之忧,成长为商业巨镇,《汉阳府至》记载:“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江浙地区人口众多,十分依赖湖广的粮食,强劲的需求,为汉口提供了另一大市场。除了食盐、稻米,汉口的竹木生意也特别红。四川、贵州、鄂西北、湘西的深山老林有许多参天大树,商人们前往厂家购买竹木,再通过汉江、嘉陵江等支流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在汉口集中售卖。来至四面八方的批发商也赶到汉口这一水路要冲,将购买完毕的竹木搬上货船,带回老家销售。
材料2 汉阳、武昌均为古城,自隋代以来,形成两城夹江的双城机制。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70年),汉水出现大规模改道,汉阳被一分为二,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汉口是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其兴起之时,幼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孕育萌生。……汉正街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后逐步形成万商云集,商品争流的“正街”(中心街道)。明清时期的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汉正街兴起并繁荣的原因(8分)
材料二 谦祥益(衡记)绸布店是汉正街百年老店,衡记当家品牌统称三宝布或三蓝布,以质量始终如一而享有盛誉,是与当时舶来品“阴丹士林”布竞争的唯一对手。……他们看准市场特点,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宝蓝布”。他们独创的染色技术使染出的布,鲜亮不褪色。据说,当时日本人为了得到这项技术,想了很多办法都未能如愿。谦祥益绸布店谦和致祥,外地客到店,将购货单交柜即去办理另外事务,事后取货,从无差池。谦祥益的店规被收集在《武汉市志·商业志》中,内容包括“克已恕人”、“按期付酬(员工薪水)”、“不准赌博、酗酒、抽鸦片”等,对武汉商界影响很大。据记载,1911年以后,其日均销售额约5000银元,最高时曾达1.6万银元;年销售额在150万一180万银元之间。其产品广受欢迎,当时有“没有谦祥益不出嫁”的说法。……武汉沦陷期间,衡记遭受劫难,值得疏散大部分员工,柜上的货物被流氓抢劫一空。日伪统治时期,低价征购,损失更为惨重。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为“国营谦祥益商场”。
根据材料二概括谦祥益经营管理的特点。
材料三 1979年,全国工商局长齐聚北京,提出在打击投机倒把的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方便群众。同年,两次因“投机倒把”被定“罪”的郑举选,战战兢兢地摆起竹床卖起扣子,关闭多年的汉正街又开市了。郑选举后来回忆说:“那时人们都在讨论服装、雨伞算不算小商品!汉正街上首家经营自动伞的商户王仁昌,被工商部门没收的“超标小商品”和人们左右摇摆的讨论一样多。”更让人疑惑的是当时一家权威报刊发表了一篇颇具杀伤力的文章:《汉正街是社会主义吗?》。
材料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5万人,繁忙的物流造成整个城市的交通不畅。再加上其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日益明显。群众强烈不满…… “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2010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投入400亿元实施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工程。汉正街将规划为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做到“四个转变”: 由个体户变企业;由批发市场变成现代商城;由现场、现金、现货的“老三现”变“新三现”,即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现代化的商贸一体和现代化的远程批发;汉正街文化由概念变实在的元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复原明清风貌。古老的汉正街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以更高的品质服务于全国民众。
(3)材料三中人们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中共领导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扰汉正街人的问题的,汉正街得以换发新的活力?(8分)
(4)汉正街的兴起发展是汉口变迁的缩影。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城市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二)“一个人与一座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材料 张之洞苦心经营,兴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办报纸、倡立宪及洋务实业实业等,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谓自掘坟墓。 辛亥革命曷(何)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为武昌地处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地。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盛,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
问:据材料就张之洞“湖北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提炼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