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明”的概念,说出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2.通过相关史料记载,分析史书所载中华文明的起源,判断其记载的可信度,理解史料实证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了解龙山文化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陶寺遗址,认识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已经产生;
4.比较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
教学重点:
通过对陶寺遗址的分析,理解其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教学难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
导入:
教师讲述:1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在作品中,高更发出了灵魂三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那里去?这三个问题不仅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那么,中华文明的从何而来,又将什么方向发展?由此,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师提问: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首先得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文明?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有哪些?
视频:《考古公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他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社会分工与分化、王权、阶级、国家、城市、宫殿、礼仪制度、文字、冶炼金属等,构成了文明的一般因素。凡具备以上因素中的大多数的社会,应该说是进入了文明时代。
探究一:文献记载的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师讲述:在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学者研究历史主要依靠各类文献史料,其中研究中国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是《史记》。《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司马迁说,由于五帝时代已经十分久远,而古籍记载较少,于是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考察各地关于五帝的传说并与古籍相印证,最终完成此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击败炎帝、蚩尤之后,被诸侯尊为天子。即位之后,
材料一: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世本》:“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均为官名)以治民……
教师提问:很多学者认为,《史记》的记载可以说明,黄帝时期中华文明已经产生。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黄帝之后,天子之位通过禅让,经颛顼、帝喾、尧而后传至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的“五帝”。五帝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统治区域主要在中原地区。尧帝在晚年选择舜为继承人,
材料二: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教师提问:根据这段记载,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传统史学认为,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文明在黄河下游地区发端,而后扩散到其他地区,将周围地区汇入中华文明区域之中。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
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即是《史记》。
教师提问:《史记》的记载可信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而“秉笔直书”也是中国史家著史的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史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考证各类关于五帝的传说及史籍并著成《五帝本纪》,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五帝时代的历史并无当时的文字记载,古史传说不是直接史料,大多是后人追述,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实证我们的先人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要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其他史料,尤其是考古资料。
探究二:考古实证的中华文明起源
教师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大量地下考古资料出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史料。而大量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为探索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线索。王国维先生据此提出“二重证据法”。
史料三: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
教师提问:什么是“二重证据法”?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已呈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其中典型代表。
史料四:襄汾陶寺遗址部分考古发现
教师提问:从陶寺遗址发掘的文化遗存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龙山文化时代大约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五帝后期,而陶寺遗址,有学者认为即是传说中的尧帝故都。这似乎可以证明《史记》中的记载,即在五帝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原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那是否也如《史记》记载,中原文明在发展中不断扩展,进而把更多的地区纳入文明区呢?
史料五:中国重要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教师讲述:大约与龙山文化同时,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也进入文明时代,且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稍晚的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以青铜雕像群为代表的古蜀文物,呈现出与同时期中原文明相媲美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
史料六:
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区地域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正是从中原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这样一条文化连接带,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方,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诸多文化,它们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发展着,并跨进了文明的门槛,呈现出“满天星斗”的灿烂景象。
史料七:史前时代龙形文物出土遗址分布图
教师提问: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考古发现,龙的形象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观察“史前时代龙形文物出土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古史传说到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中国的史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时期。但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并非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而是如满天星斗,遍地开花。同时,各区域文明也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